摘要:《左传·隐公二年》载:“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前721年,鲁隐公为了加强鲁惠公时期的对外友好政策,与戎人在潜地会见。这里所说的潜地,即为我们现在要讲的商周古潜国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市西南部,当时已归鲁国;戎,在山东曹县一带,有戎城。...
《左传·隐公二年》载:“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前721年,鲁隐公为了加强鲁惠公时期的对外友好政策,与戎人在潜地会见。这里所说的潜地,即为我们现在要讲的商周古潜国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市西南部,当时已归鲁国;戎,在山东曹县一带,有戎城。齐桓公时,潜地落入了齐国囊中,《国语·齐语》说,桓公问管仲,如果他要远道南征,军需问题该如何解决?管仲说,可以怀柔鲁国,只要齐国将侵占的棠地、潜地归还鲁国,那么鲁国自然会效力于齐国。古代潜,通朁,鬵,灊,都读cén,古潜国出自上古一支擅长制作甑器的曾氏部族,商代时潜国已存在,是商的附属国,与岑国一样,亡于商末大板荡。《水经注》载:“砒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潜地归鲁后,潜人南迁到了灊县西南,霍山东北再建潜国,故址在今天的霍山县下符桥镇一带,古时境内有灊山灊水,与六国、英国为邻。《读史方舆纪要·庐州府》说的“灊城,春秋时楚之潜邑”指得就是这里。
安徽霍山县
西周时的潜国相安无事,直到东周初,历史进入多事之秋。当时,楚国已经强大,在北上争霸受阻后,楚国的战车调头转向江淮,全面东进。《史记·楚世家》载:“(成王)二十六年,灭英。”即公元前645年英国灭亡。又载:“(穆王)四年,灭六。”即公元前622年六国灭亡。潜国位于英国和六国之间,那么潜国亡国应该是在前645年到前622年这段时间。潜国亡后,潜国故地成了楚邑潜地,而潜人应该被分成了两支:一支潜人留在故地成了楚民,春秋末年,吴楚争霸日益激烈,曾被楚国灭掉的六、英、潜等地资源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吴国屡次趁楚国不备入侵潜地和六地,这年楚国国丧,吴人又包围了六、潜,被楚国帅师击退。为了防止潜人落入吴国,或被吴人煽动反叛,楚国将留守潜地的这部分潜人迁移到了楚国内地的湖北潜江市境内,与邻近的岑人集中在一起管理。
湖北潜江市
另一支潜人则南迁到了安徽潜山地区,与当时的偃姓皖国比邻而居,境内有潜山,也叫皖公山,是安徽皖江文化的发源地。由于受到吴国的牵制,长江北岸一带诸侯国包括潜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避免楚国的强势兼并,但仍长期处于夹缝求存的尴尬境地。这段时期,潜国等屡遭吴楚战火洗涤,常受强国夹击,多灾多难,顽强生存。直到春秋末年,吴楚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长江北岸诸国包括舒国、桐国纷纷倒向吴国,楚国被吴国差点亡国。之后吴国改弦更张,将战略瞄准了逐渐强大的越国,给了楚国喘息的机会。楚国重新崛起后,对长江北岸诸国进行疯狂式扫荡,舒国、桐国、皖国等国家相继灭亡,与皖国为邻的潜国在潜山地区存在了一百余年后也在这次扫荡中灰飞烟灭。
安徽潜山
潜国亡后,潜人继续南迁,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有个于潜镇,古称于朁,春秋时属越国邑,这里应该是潜人的最后归宿。
文/堰风
商周古国——岑国,岑氏起源拨开迷雾,“岑鼎”作为鲁国重器